王士禛(别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清康熙朝刑部尚书,为官45年,是桓台籍历史文化名人。他一生勤于著述,以诗名世,著书36种560多卷,独创诗论“神韵”说,蜚声海内,被尊为“一代正宗”、“文坛领袖”。他始终恪守“清慎勤”的为官准则,践行“不负民即不负国,不负国即不负所学”的为官之道,官声清明,政绩卓著。其家书《手镜》一文,从日常用度到为人处事,从刑罚宽严到与民休戚,既是自己一生正直为官的经验写照和自律准则,也教育后人审慎处事,洁己爱民。这些对当下的廉政文化教育、预防职务犯罪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渔洋故里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桓台县新城镇,主要包括忠勤祠(王士禛纪念馆)、王渔洋故居、四世宫保坊等文物古迹。忠勤祠建于明万历年间,是为纪念王渔洋的高祖王重光而建,距今已有410余年的历史。1986年,桓台县为忠勤祠挂牌建立王士禛纪念馆并对外开放。纪念馆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为忠勤报国、石刻瑰宝、齐鲁望族三大主题展区,建成“新城王氏家族文化展”,突出展示王氏家族的廉政家风和教育哲学。王渔洋故居建于清康熙年间,是王渔洋在其曾祖王之垣所建长春园故址上修缮而成。2013年,经保护修复后的王渔洋故居正式对公众开放,现占地15000平方米,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多角度全方位展示王渔洋的衣、食、住、行、读,整个文化创意和陈列布展突出王渔洋文学成就和廉政理念两条主线,专门设置了“清官廉吏”专题展,介绍王渔洋洁己爱民,廉洁勤政,宽政慎行,手镜教子的为官经历。
多年来,桓台县高度重视王渔洋廉政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多渠道多形式积极创新廉政文化的传承方式。联合有关部门摄制了首部反腐倡廉电视连续剧《王渔洋查案》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被中纪委作为反腐倡廉历史题材教育片。编写了《王渔洋廉政思想研究》一书,对王渔洋的从政事迹及思想进行了挖掘、整理和研究。启动王渔洋故里保护开发项目,先后完成了对王渔洋故居的保护修复和对忠勤祠的改造提升并对外开放。
经保护修复和改造提升后的王渔洋故里更加突出展示爱国主义文化、国学文化和廉政文化等主题文化内涵,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2012年,CCTV4《走遍中国》栏目组走进王渔洋故里,拍摄专题片《半朝王家》。2012年、2013年,忠勤祠和王渔洋故居分别荣膺首届和第二届“山东省博物馆纪念馆十大精品陈列”。2014年8月,纪念王渔洋诞辰38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桓台召开,多位与会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王渔洋及其家族的廉政理念和家训门风给予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
王渔洋故里被命名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淄博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中国社科院古代文学研究基地、桓台县反腐倡廉示范教育基地,在传播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王渔洋故里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桓台县新城镇,主要包括忠勤祠(王士禛纪念馆)、王渔洋故居、四世宫保坊等文物古迹。忠勤祠建于明万历年间,是为纪念王渔洋的高祖王重光而建,距今已有410余年的历史。1986年,桓台县为忠勤祠挂牌建立王士禛纪念馆并对外开放。纪念馆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为忠勤报国、石刻瑰宝、齐鲁望族三大主题展区,建成“新城王氏家族文化展”,突出展示王氏家族的廉政家风和教育哲学。王渔洋故居建于清康熙年间,是王渔洋在其曾祖王之垣所建长春园故址上修缮而成。2013年,经保护修复后的王渔洋故居正式对公众开放,现占地15000平方米,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多角度全方位展示王渔洋的衣、食、住、行、读,整个文化创意和陈列布展突出王渔洋文学成就和廉政理念两条主线,专门设置了“清官廉吏”专题展,介绍王渔洋洁己爱民,廉洁勤政,宽政慎行,手镜教子的为官经历。
多年来,桓台县高度重视王渔洋廉政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多渠道多形式积极创新廉政文化的传承方式。联合有关部门摄制了首部反腐倡廉电视连续剧《王渔洋查案》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被中纪委作为反腐倡廉历史题材教育片。编写了《王渔洋廉政思想研究》一书,对王渔洋的从政事迹及思想进行了挖掘、整理和研究。启动王渔洋故里保护开发项目,先后完成了对王渔洋故居的保护修复和对忠勤祠的改造提升并对外开放。
经保护修复和改造提升后的王渔洋故里更加突出展示爱国主义文化、国学文化和廉政文化等主题文化内涵,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2012年,CCTV4《走遍中国》栏目组走进王渔洋故里,拍摄专题片《半朝王家》。2012年、2013年,忠勤祠和王渔洋故居分别荣膺首届和第二届“山东省博物馆纪念馆十大精品陈列”。2014年8月,纪念王渔洋诞辰38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桓台召开,多位与会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王渔洋及其家族的廉政理念和家训门风给予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
王渔洋故里被命名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淄博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中国社科院古代文学研究基地、桓台县反腐倡廉示范教育基地,在传播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