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风·承家规——桓台县优秀家风系列故事

释家规·承家风|桓台优秀家风系列故事(十二)

时间:2020-07-15 17:17 阅读: 字号:[ ]

身教胜言传

王秋菊 

一个家庭中,父母为人处世的原则,往往决定着整个家庭的价值取向,父母的一言一行,往往引导着整个家庭的风气,这种风气就是家风。百善孝为先,说起“孝”,我是从母亲身上学到的。

父亲在9个姊妹中排行老二,延续到现在,全家老老少少40多口,也算个大家庭了。和爷爷、奶奶相处时间最长、感情最深的,要数父亲和母亲。我5岁那年,因为下雨路滑,奶奶不小心从一个陡坡上摔下来,导致胯骨骨折。这时,母亲担起了照顾奶奶的重担,喂饭喂药、擦洗身体、端屎端尿,在她精心照料下,半年后,奶奶能下地走路了,但是落下了后遗症,走路离不开双拐。从此以后,母亲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白天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晚上要照顾年幼的我、弟弟和妹妹,要照顾爷爷、奶奶饮食起居,还要照顾智障的小叔。爷爷眼睛不好,肺也不好,尤其冬天,咳嗽得厉害。只要天气睛好,父亲和母亲就把爷爷、奶奶搀到院子里,晒晒太阳拉拉呱。有时候,说着说着,四个人哈哈大笑起来。我跑过去,看看这个,瞅瞅那个,问为啥笑?奶奶一把把我搂在怀里,只是一个劲地笑。后来想,当年的那情那景,应该就是书本上所谓的“其乐融融、共享天伦”吧。母亲和奶奶之间的婆媳深情,像一颗种子,深深的埋进了我幼小的心田。

爷爷奶奶都是80多岁去世。奶奶临终前,当着叔叔、大爷和姑姑的面,唯独拉着母亲的手,要她照顾患有智障的小叔。母亲含着泪,使劲点头说:“娘,你放心,俺俩一定照顾好俺兄弟!”奶奶这才安然辞世。

在以后20多年的时光里,母亲用她慈母般的爱,兑现了她的诺言,也给“老嫂比母”这一词汇注入了新温度。母亲和父亲给小叔翻盖了5间砖瓦房,又托媒人给小叔介绍了对象,让他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直到两年前,小叔因患脑溢血住院,依然是母亲跑前跑后、寻医问药,直至小叔离世。  

从母亲身上,我学到了“友善待人,和睦相处”。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最难念的是婆媳经,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我和婆婆朝夕相处25年,至今没红过一次脸。

85岁的婆婆每天都神采奕奕、喜笑颜开,四邻八舍都羡慕她摊上了好儿媳,这时婆婆就自豪地点点头说:俺这个儿媳妇,也是我的小棉袄!

2001年春,公公因病住进医院,我细心照料,变着花样给他做可口的饭菜,病房的人都以为我是他女儿。不幸的是,同年夏天公公因心肌梗塞离开了我们。失去了朝夕相处的老伴,婆婆整天神情恍惚,茶饭不思,独自躲在房间里暗自抹眼泪。为了让婆婆尽快振作起来,我每天下班后,叫上婆婆边散步边给她讲有趣的故事,逗她开心。生活上,我一日三餐悉心照料,一早一晚嘘寒问暖,慢慢地,婆婆的心情变得舒畅了。

2003年,我搬了新家,居住条件比原来好了许多,我和丈夫把婆婆接到新家。婆婆皮肤过敏,怕蚊子叮咬,我早早给她挂好蚊帐;婆婆喜欢读书看报,我专门给她订阅了报纸和杂志;早上我鼓励婆婆晨练,晚上给她端热水泡脚,怕她烦闷,我给她买了随身携带的收音机……

母亲和父亲孝敬爷爷奶奶、照顾小叔影响了我,我和丈夫孝敬公公婆婆也影响了女儿,现在女儿对待我们,对待婆婆都孝敬有加。如果问我好家风咋传承,我会说:身教胜于言教,好家风才能代代相传。





家规家训:孝敬长辈 友善待人 和睦相处

释解: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不照顾、不尊敬,又怎么会爱别人、爱社会、爱国家呢?友善待人,和睦相处,是爱的延伸,是爱的升华,有了爱,我们的生活和世界才会越来越美好。

传承人简介:王秋菊,女,中共党员,桓台县人民法院立案信访局副局长,荣获淄博市“最美家庭”、“山东好人”等荣誉称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