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绵延心安然
荆延桥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有十六个年头了,而他的音容笑貌却时常浮现在脑海。刚走的那段时间里,只要遇见乡亲和与父亲共过事的长辈,他们几乎都说出同样一句话:你爹是个好人。
我知道,这是他们对父亲最高的褒奖。
父亲出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在最初的记忆中,父亲当过民办教师,也算是村里的文化人。后来,生计所迫便学起了木工,到我初中毕业时,父亲的木工技术在十里八村也算一流了。
父亲有一手很漂亮的钢笔字、毛笔字。退休后又迷恋上毛笔书法,还加入了书法协会,作品参赛并获过奖。闲暇之余,写写“福”、“寿”等字送给朋友们分享。临终前,他将自己钟爱的毛笔、砚台等做了安排。可见,父亲是多么希望后辈能够传承下去啊。
乡亲们对父亲有很高的评价,乐于助人大概是一个重要原因吧。父亲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帮了别人,就是帮了自己。那时,懵懵懂懂的我在想,帮别人咋就成了帮自己呢?后来,从父亲的一举一动中,我找到了答案。
琐碎的农家日子里,父亲若是不出远门,只要听到谁家有婚丧嫁娶,他都要去做“账房先生”,给人家记记账、写写喜联、挽联什么的。谁家要盖房了,他就带上家什去砍屋架……
给写春联的父亲做下手,是我儿时记忆中最快乐的一件事。那时,偌大的村子里也没几个人能提得起毛笔。乡亲们在小年后,就把从大集上买来的红纸送到父亲那儿。还没方桌高的我,就做些研墨、摁纸、收捆的零碎活儿。
那时看到父亲的毛笔行云流水,连帖都不用看,觉得父亲特有文化。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父亲却会写出很丰富的联文,诸如人寿年丰、勤俭持家、家和万事兴,还有毛泽东诗词之类的内容。我想,父亲的这个功底与当过民办教师有关吧。父亲每写完一家,都要点上支烟,自我欣赏一番。这时,我就把晾好的春联一幅幅收起来。父亲讲,你要细心,上联、下联、门芯、簪要有顺序,防止搞乱了闹出笑话。等我收好了,父亲已将下一家的春联纸割好了。原来,父亲用一袋烟的间隙,默算出这家有多少个门、多少个窗,以便买的纸够用,又不浪费。父亲一生写过多少春联,连他自己也难以记清,从不要求回报的他,却能从乡亲的笑脸中提前收到新春的祝福。
在我的印象中,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以后的20多年间,家里翻建房屋大概有三次。每一次,不大的院落里都挤满了前来帮忙的乡邻和亲朋;每一次,我都想起那句耳熟能详的乡村俗语:盖屋搭墙,邻舍帮忙。我曾经问父亲:这就是您说的“帮别人就是帮自己”吗?父亲微微一笑却不言语。
时至今日,诸如父亲诚实厚道、乐善好施的家风一直影响着自己。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闲置下来的衣服自然多了。有的虽旧了些,但没有破损,就让妻子洗净叠好,连同刷洗好的鞋子一同打包带回老家,让老母亲送给那些更需要的人。
父亲一辈子做事干干净净,要求子女亦如此。他说过:“手别伸,心别贪,钱再多,东西再好,不是你的千万别动。”
刚参加工作时,我在单位负责食堂管理,要经手购买油、蛋、面、煤等物资,还有饭票、粮票、油票等,虽然不是太多,但对于当时只有几十元工资的我来说,确实也很诱人。然而,令我欣慰的是,干了五年的食堂“管家”,没有出一分钱、一两票的差错。后来,在乡镇工作20多年,分管过文教卫生、计划生育、农业、工业、建筑业等多项工作,直接主管过道路施工和管网配套工程等,接触、经手的物资、现金也不在少数。一路走来的我,是父亲的教诲时刻提醒着自己:好自为之,睡个踏实觉。
参加工作时间长了,认识的人也就多了,不时有找来办事的,甚至直接找到老家门口。饭桌上的父亲告诫我:不该办的事,再好的亲人和朋友也不行!办了该办的事是应当之该,收人家的东西就很不应该了。这就是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导。
每每清明时节或父亲祭日,站立坟前,我都会默默地向长眠于此的父亲说道:放心吧,爹,我们不会去做出格的事,您的儿孙一定会把咱们的家风传下去。
家规家训:诚实厚道 乐善好施
释解:诚实厚道是做人之根本,要说实话,做实事,不虚伪,坦坦荡荡,问心无愧,内心世界清朗愉悦。表里如一,待人真诚,做人靠谱,做事有担当,始终老实本分,纯粹干净,这是尊重自己的人格。把助人当成一件快乐的事,别人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
传承人简介:荆延桥,中共党员,桓台县民政局原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