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高 行而低
郑晓辉
“学而高,行而低。”是父亲郑春坡的座右铭,也是父亲对我教诲最多的一句话。
1952年,父亲从抗美援朝战场复员回家,带回的物品除了几枚胸章,还有一身打满补丁的薄薄的棉衣。父亲一生不打牌不抽烟,闲暇时间就是读书,从《周易》究天地之理,到《黄帝内经》学岐黄之术,内容博杂高深、深奥精微。遇到好书,更是手不释卷,每每彻夜不眠,通宵达旦。
父亲一生治学,不仅善岐黄、精甲骨、通佛理,长于书法、篆刻,而且著述丰富,著有《心脑血管中医经验》《脉管炎治验》《沉疴杂症治验》等中医专著,编著《甲骨文书法字典》《隶书讲义》《篆书讲义》《篆刻学讲义》等,其中《愚谷木禅篆刻》被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他独创的甲骨文书法,以笔作刀,力追神韵,被誉为“中国甲骨文书法第一人”。2000年,在全国老年书画大赛中,父亲书法作品获最高奖“优胜奖”。载誉归来,县里要开庆祝会,父亲婉言拒绝了。我问其原因,父亲淡淡地说:“学要高,行要低。”
“橘源堂”创立于清·乾隆11年(公元1747年),至今270多年,七代不衰,清时即有“临淄郑、广饶宋”之誉。父亲作为第六代传人,1985年退休后,在桓台创办了橘源堂中医诊所。我兄弟姊妹四个,父亲因材施教,让我传承祖业,悬壶济世。
在父亲言传身教下,我先后取得了山东中医学院专科和本科文凭,2011年取得传统医学(中医学)博士学位,同时在《中医杂志》《中医临床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34篇,荣获市级以上优秀成果奖4项。在荣誉和成绩面前,我变得沾沾自喜。有天晚上,和几个朋友吃饭,我又洋洋得意开始炫耀。朋友走后,一向温和的父亲声色俱厉训斥我:“从小怎么教你的?教你学而高,行而低,不是行而高!”父亲的话如一盆凉水兜头浇下,让我猛然醒悟。后来,父亲把“橘源堂”交到我手上时,叮嘱的还是这句话。
晚年时,父亲把收藏的陶鬶、陶鬲、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明清瓷器、6字齐刀币等200多件文物和自己篆刻的部分精品瓦当、印章捐献了桓台博物馆。父亲说:“捐给社会就是最大的收藏!”我知道,这些陶鬶、蛋壳黑陶、明清瓷器和刀币,是父亲一生的心血,也是收藏爱好者眼里梦寐以求的宝贝。每当我走进博物馆,驻足展柜前,凝望父亲捐献的一件件文物时,才渐渐读懂了父亲。
前段时间,一位愁眉苦脸的老人来到我的诊所,说他失眠、乏力、头疼,听说我能治这个病,一路问着找来了。了解了老人的症状,我为他进行了针灸治疗,拔去银针后,老人伸出大拇指,对我啧啧称赞。可是交费时,老人却面露难色,嗫嚅着说:“郑大夫,我只带着五块钱!要不够,先欠着,月底村里发了老人补助给你送来?”我笑着说:“老人家,这次不收您的钱,以后出现反复,我还为你免费扎针。”现在,老人时不时给提一兜自己种的农家菜来诊所,我和老人由医患关系变成了无话不说的忘年交。
坐诊行医30载,“医者当问良心,药者当付全力”是我一以贯之的原则和坚守。作为“橘源堂”第七代传人,这是我赋予“橘源堂”的全新内涵,也是对父亲谆谆教诲的一种传承和发扬。2010年,“橘源堂”被列入县级非遗名录,2013年列入市级非遗名录,2020年被列为齐鲁医派中医学术流派传承项目。“橘源堂”这块金字招牌,在今天焕发出了璀璨夺目的新光芒。
父亲的教诲只有寥寥6字,但对我却受用终生,现在我又用它来教育我的后代,希望它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让我们脚下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家规家训:学而高 行而低
释解:“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向高看齐,才成就了山的高峻挺拔;放低姿态,才成就了海的波澜壮阔。同样,人要向高标准看齐:修身向有德之人看齐,求知向饱学之人看齐,享乐向勤俭之人看齐,工作向敬业之人看齐。
传承人简介:郑晓辉,桓台橘源堂国医馆馆长。